奔牛网配资 1981年沈醉与吴敬中在香港接头:暗语是一首诗,任务谁能猜得出?

沈醉曾是军统总务处少将处长、保密局云南站站长以及游击司令,经历极为丰富。他写过不少回忆录,但由于他出身资深特工,许多内容总是遮遮掩掩,读者往往需要结合其他史料才能拼凑出真相。他身边的同学、特务同僚同样聪明,对他笔下的暗示也能推测出不少,但具体细节依然难以确定。
例如,沈醉在回忆录中提到三十多年后在香港重逢的老同事吴敬中,却对两人的接头暗号、任务细节含糊其辞,只留给我们无限遐想。电视剧《潜伏》里的吴敬中原型确有其人:他早年受红军派遣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政保专业,毕业后被邓文仪策反叛变,最终加入军统前身复兴社特务处。
吴敬中在军统任职颇多:从临澧特训班政治指导员兼情报教官,到中苏情报所总务科长、西北区和东北区区长等,几乎一路升迁。因与蒋经国、郑介民同在莫斯科学习关系密切,解放前夕,他经小蒋安排调任天津站站长,坐镇九河下梢的天津卫。在那里,他不仅掌握情报大权,也积累了丰厚财富,郑介民甚至借他大发横财。
展开剩余73%电视剧《潜伏》中吴敬中善于经商,现实中的他也同样精明。沈醉回忆,当年吴任中苏情报所总务科长时,军统支付的巨额活动经费常常无果而终,却肥了个人腰包。郑介民的妻子柯漱芳对这种“阔气”多有议论,但对吴敬中却颇有好感。吴每次去香港采购特工设备,还会顺带为郑介民买最高档的西装,至于西装口袋里装了什么,沈醉也讳莫如深。
这种处事方式在军统并不罕见。沈醉还提到,王耀武同样擅长“送礼”艺术,常在会议上用借金笔、手表的名义送出派克笔和瑞士表,做到当面赠礼却不留痕迹。这些“精明人”都明白见风使舵的重要性:济南解放前王耀武钻地道逃跑,天津解放前吴敬中坐飞机溜走,唯有沈醉成了“笼中鸟”。
后来,吴敬中带着多年积累的财富到香港做生意。1981年,沈醉持“港澳通行证”到香港,带着高额稿酬拜访老友,他在回忆录中极少称别人为“朋友”,但吴敬中是例外,两人不仅是同事,更是合作伙伴,曾在军统时期共同倒卖汽油等物资赚钱。那个年代,金条和美钞才是真硬通货,这样的“生意特务”交情自然深厚。
沈醉在回忆录里写道,他在香港见到老朋友时,对方既惊喜又担心,甚至调侃他“把钱都睡掉了”。虽然他没有点明名字,但读者大多能猜出是吴敬中。至于两人是否有暗号、是否在接头,就只能靠我们想象了。沈醉曾引用“蒋老先生”的诗句“朝霞映旭日,梵贝伴清风”,若吴敬中真有回应“雪山千古冷,独照峨眉峰”,那场面真有几分浪漫意味。
沈醉写回忆录,总是半遮半掩。他提到一位军统旧人曾是地下党,但从未指明姓名,也许是吴敬中,也许不是。有人猜测吴是我方潜伏特工,也有人认为他只是奉小蒋之命策反沈醉。沈醉离港前还给老朋友写了一封信:“喜未迷途,尚能知返。回头有岸,岸在北京。”这封信是否写给吴敬中,至今无从考证。
吴敬中究竟是忠于小蒋的老特务,还是潜伏多年的我方人员?沈醉在香港与他见面时到底谈了什么?沈醉没写,我们只能信一半、猜一半,像他本人那样“设障眼法”。这些谜团,就留待后人慢慢推敲、慧眼识真了。
发布于:天津市新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