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兴网 杨宇霆反对“东北易帜”的依据是什么?

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张学良决定处决杨宇霆,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杨宇霆被誉为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智囊”,他不仅才智出众,还深得张作霖的宠信。然而,杨宇霆并未预料到,张学良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直到临终时,他才意识到自己错判了局势。
张学良之所以最终决定处决杨宇霆,源于两人长期积累的矛盾。张作霖去世后,张学良接手了奉系的权力,但他发现自己并不具备完全驾驭杨宇霆的能力,同时也认为杨宇霆的态度对他十分“无礼”,双方的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导致了这一悲剧性的决断。
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矛盾,便是关于“东北易帜”的问题。杨宇霆认为奉系应该继续与南京政府对峙,而张学良则主张接受南京的号令,放弃北洋的五色旗,改用南京的旗帜。两人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成为他们关系破裂的导火索。
那么,为什么杨宇霆坚决反对“东北易帜”呢?他的观点来源于对当时中国政治格局的深刻理解。杨宇霆认为,袁世凯虽然一度通过武力占领南京,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所谓的“统一”,但袁世凯的做法实际上并未改变中国各地军阀割据的局面,民国更像是清朝末期的延续,各地军阀各自为政,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只是其中之一。他认为,袁世凯的过度自信与其搞“洪宪帝制”注定了失败,因此,袁世凯去世后,民国局面就变得越来越动荡,南北对峙局面愈加明显。
展开剩余53%北洋集团虽然败退,但因其庞大的实力,依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对其他地方的影响力。即使如此,南京方面也在逐渐崛起,形成了与北洋集团对立的局面。到了北伐战争时期,南京政府的势力逐渐壮大,且以蒋中正为首的南方势力日渐强大,开始与张作霖领导的北洋集团抗衡。张作霖在这场角力中失败,不得不撤回东北,并最终在皇姑屯遭到日本的暗杀。
当时,许多其他地方的军阀看到北洋集团已经不再具备翻盘的可能,纷纷接受了南京政府的领导,表示归顺。因此,“东北易帜”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议题。张学良在面临国内外压力时,觉得东北应当接受南京政府的领导,并利用全国力量共同抵抗外来的威胁,尤其是来自苏联和日本的威胁。而杨宇霆则坚持认为,奉系若不表态归附南京,依旧可以维持北洋政府的法统,未来或许能够东山再起。
张学良不同意杨宇霆的看法。他认为,奉系失去了山东、直隶、北京等地,且根本无法与南京政府的强大军力抗衡,自保都已成问题,谈何东山再起?此外,张学良自己也深感不适合当上绝对的领袖,因此决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出不归附南京的决策。
回顾历史,杨宇霆的坚持与张学良的决断,其实也预示了奉系集团的未来。杨宇霆认为以北洋的正统身份对抗南京,可能会迎来转机,但从后来历史的发展来看,奉系的前景的确没有太大希望。
发布于:天津市新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九五配资 首板寻牛的再讲解
- 下一篇:明利配资 B站9.7分!年度神番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