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盘袋配资 纪念金华解放军122医院命名60周年,大院女孩们的花样年华

历史笔记续四
前情回顾
8月1日,为纪念金华解放军122医院建院60周年,我的父亲曾在该医院担任领导职务,作为大院的孩子,我也曾在《今日头条》上发布过关于医院的几篇历史回忆文章:《一张老照片揭开尘封的记忆》、《我与医院大宿舍休戚与共》和《医院大院孩子们的青春年华》。这些回忆是属于那个时代、属于“军营大院”的。今天,我依然会继续把这些故事分享给大家,尤其是献给大院的孩子们!
展开剩余82%一、大院女孩们“根红苗壮”
1963年,122医院正式组建。医院的干部和医护人员不仅来自南浔解放军99医院,还有一部分是从华东地区的其他医疗单位调来的。随着这些家庭陆续搬进金华122医院的大院,日积月累,越来越多的“大院孩子”也随之成长,这其中不乏许多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孩。
这些女孩大多出生于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小生活艰苦,不娇惯。父母大多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军人,身上有着坚强和正气。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他们要求严格,方法独特。大院的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了做家务,洗碗、拖地、做饭,甚至参加医院的农场劳动,这些都成为她们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她们早早地培养了责任感和上进心,许多女孩甚至能做“女红”。这些“根红苗壮”的大院女孩们,思想纯朴、心地善良,日常生活中相互尊重,友爱互助,关系融洽。
比如黄三鸣(原医院黄中兵副院长的女儿),她回忆道:“当我不满10岁时,父亲调任122医院副院长,我们全家从南京搬到了金华。部队大院的生活严谨、务实,奉献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和我的小伙伴们。”
二、大院女孩们的“艺术天赋”
大院的女孩们,除了受到家庭严格教育,还接受了多方面的文化熏陶。学校教育、家长的引导、医院管理的培养,以及社会各界的影响,都为她们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因此,这些女孩们在艺术方面的天赋也逐渐显现,许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出过人的才艺。
例如郝志辉(原医院首任院长郝坚的三女儿),她是小伙伴们的“领头羊”,在学校是文艺宣传队的“小班长”。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组织活动,她总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得井井有条。她的才艺和领导力使得大院女孩们都愿意跟着她一起参与各种文艺活动。
朱晓莺(原医院副院长朱志珍的二女儿)则凭借出众的美貌和艺术天赋成为了大院的“明星”。她的舞蹈功底深厚,尤其是基本功扎实,像劈叉这样的动作对她来说轻松自如。她回忆道:“虽然我们没有电视机和西式快餐,但童年的日子依然幸福无比。”
顾利前(原医院顾军医家的二女儿)则因柔软的身姿和灵动的形体,成为大院里舞台上的亮点。她与朱晓莺搭档演出的舞蹈节目,常常获得观众的热烈掌声。记得文革初期,医院组织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曾到东风莹石公司演出,她和男生纪亚东合作的《白毛女》舞蹈选段给工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大院,女孩们的艺术天赋不止体现在舞蹈上,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刘茵克(原医院政治处刘亮平主任的长女)身高出众,性格内向但在行动上非常积极,她善于帮助别人,总是默默为小伙伴们提供支持。
干莉(原医院外科干远忠主任的长女)则以其动人的歌声被大家称为“小黄莺”。她的嗓音纯净,常常在大院的各种表演中唱响。
此外,徐萍(原医院副院长徐志新家的二女儿)是大院女孩们活动中的常客,充满活力,喜欢编织台布等手工艺,显示了她的细腻与耐心。
薛燕娜(原医院放射科薛志生主任的女儿)虽然外表柔弱,但她也是女孩们中的死党,常参与各种玩乐活动。她的回忆充满了对童年时光的感慨与哲理,体现了她对生活深刻的思考。
郑群(原医院外科郑兰魁教导员的女儿),虽然比其他女孩们小两三岁,但她的可爱与纯真让她在大院中倍受宠爱。每次活动,她都会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笑容总是那么无瑕,仿佛是大院中最被保护的小妹妹。
这些大院女孩各具特色,她们的青春年华充满了无限可能。1970年前后,当她们大多约15岁左右时,许多人离开了金华,前往不同的地方,开始了各自的人生之路。有的参军,有的到工厂工作,有的继续读书,甚至有些女孩跟随父母的工作调动或转业回到了故乡。尽管她们离开了,但她们的故事依然深刻地印在大院的记忆中,成为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待续…)
发布于:天津市新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